教授简介:
何农跃:男,1958年生,1997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物理化学专业),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中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临床生物学诊断和治疗实验室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工业大学“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亚洲区编辑,“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副主编,“Journal of Bionanoscience”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研究以及多相催化过程;生化分析新方法及器件;医药中间体;组培技术;绿色农业;生物防治技术;食品保鲜包装和无损检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1997以来特别致力于生物芯片、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微阵列原位合成新方法探索研究。在基因芯片DNA微阵列原位合成新方法探索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例如创造性地提出了微流体自驱动活版印刷生物芯片原位合成新方法;提出了卷曲折叠式化合物微阵列芯片棒及其制备方法。
- 教育经历:
1981年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 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7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1981-1986,湘潭广播电视大学,理工科教研室,讲师
1989-1999,湘潭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教授
1997-至今,东南大学,生医学院,副教授、教授
期间:
1997/03 -1999/03,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育部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2000/03 -2003/08,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博士后
2002/04 -2002/05,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ETH),访问学者
2002/09 -2003/09,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访问研究,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研究以及多相催化过程;医药中间体;防伪印刷;食品保鲜包装和无损检测;1997以来特别致力于生物芯片、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微阵列原位合成新方法探索研究。在基因芯片DNA微阵列原位合成新方法探索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例如创造性地提出了微流体自驱动活版印刷生物芯片原位合成新方法;提出了卷曲折叠式化合物微阵列芯片棒及其制备方法。
研究成果:
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完成4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九.五科技部仪器攻关、江苏省高新技术、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因芯片DNA微阵列原位合成新方法及应用研究(60071001)”和“磁分离与发光纳米颗粒在快速获取病原信息中的增敏作用与应用研究 (60571032) ”,结题皆为“特优”。主持完成的863项目“高密度基因芯片及其MEMS制备技术(102-01-01)”经江苏省科技厅验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课题“基于磁分离的多样本多位点高通量SNP检测技术(国家863“十一五”计划项目,2006AA02Z133,2006.12-2008.12)”亦以优异成绩结题验收。
先后提出了微流体自驱动(活版印刷法)生物芯片原位合成新方法,获得专利授权,研制了样机,并获得湖南省2013年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提出了卷曲折叠式化合物微阵列芯片棒及其制备方法获得专利授权;用纳米金改进压电体声波生物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将近三个数量级(103);将介孔(纳米孔)材料和纳米碳管材料应用于传感器,信号被增敏放大10倍以上; 提出的纳米微球模板直接诱导成型构建“多孔类碳糊电极”的原创思想,不仅提高了电化学传感器在DNA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可以长期保存,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特别地,提出了基于磁分离发光技术的多样本多位点高通量SNP离位分型方法以及CNV分析方法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简单易行, 结果可靠,并研制相应的仪器样机。近6年来,在基于磁分离及化学发光的高通量病原体检测方向亦获得了非常灵敏的结果, 获教育部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0获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2001年获东南大学吴健雄奖,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300余篇,他引7000多次,第一作者和共同获授权专利58余项。两篇文章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中国学者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2015年和2016年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相关工作或省部级奖8项,其中排名第一的有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教授课程:
- 课程名称: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
- 课程介绍:通过学习,对组合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有全面的了解,熟悉组合化学技术使用的固相载体、化合物库合成和筛选方法及活性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并熟悉现代物理方法在组合化学中的应用。

- nyhe1958@163.com; nyhe@seu.edu.cn;
- 025-83790885-801